慧林宗本禅师俗家姓管,是无锡人。他身高体壮,心性淳厚,为人所称叹。
在十九岁那年,他到姑苏承天寺的道升禅师座下参学。寺院中安排他去斋堂舂米做饭,他也丝毫不以为苦,只是辛勤劳作不已。
遇到升禅师开示的日子,他就随大众一起参学。
升禅师将他所作的一切都看在眼里,对这个高高壮壮的少年很是赞赏。
这一天,在他入室向升禅师请教的时候,升禅师微笑问他道:“你在斋堂竭力为大众劳作,可还觉得辛苦?”
他合掌恭敬回答道:“若舍一法,不名满足。菩萨实欲此生身证,何劳之有?”
升禅师暗暗点头赞叹。
十年之后,他二十九岁,终于如愿剃度出家,受具足戒。
他又在升禅师座下当了三年侍者之后,这才请辞,出去游方参学。
他先是到了云居山。和他一起参学的几个朋友邀请他同去观赏有名的石鼓,期间大家相继或作赋或写颂。
这时,有人心想:平时看宗本师不怎么舞文弄墨,估计文采也不怎么样。这人想看他出丑,于是硬要他作赋一首相和。
他也不生气,只是微微一笑,朗声说道:“造化功成难可测,不论劫数莫穷年。如今横在孤峰上,解听希声遍大千。”
众人听后,都惊呆了:这胸襟、这见解、这气魄,没谁了。谁再说宗本师没有文采,我跟他急。
后来,他到天衣义怀禅师门下参学开悟,名震四海。
当时的漕使李复圭请他到瑞光院住持,法席之盛,一时无两。
之后,武林太守陈襄以承天寺和兴教寺两座大丛林的住持之位相邀,任他选择其中一座。
但是姑苏城中的老百姓们听说此事以后,纷纷涌上街头挽留他。
最后,陈襄又以净慈寺的住持之位相邀,但是姑苏的老百姓们还是不愿意他离开。
陈襄不得以,写了一道文谕,告知百姓说:“借师三年,为此邦植福,不敢久占。”
这话什么意思呢?
陈襄的意思是说:“大家不要着急,我们杭州的老百姓只是借你们宗本禅师三年,请他到杭州弘法利生,让杭州的老百姓培培福报,放心,我们一定不会占禅师太久,三年后就把禅师还给你们。”
能让老百姓如此拥护,搞得连太守大人也要发文告谕百姓的,也就只有宗本禅师了。
当时有位才禅师,他在入定的时候,神游净土,见到有座宫殿很是华丽,他忍不住好奇上前观看,那里的天人告诉他说:这是在等净慈寺的宗本禅师前来安住的地方。
到了元丰五年,宋神宗下诏,召宗本禅师担任慧林寺住持,并亲自召见了他。
一见之下,神宗忍不住感慨道:“真福慧僧也!”
资福寺有位羲禅师,有一天,他突然跑到慧林寺拜见宗本禅师,供养布施之后才离开。别人有些好奇,问他其中的缘故。
他回答道:“我在定中见到有一朵巨大的金色莲花,旁边有天人说,那是在等待慧林寺的宗本禅师。那我自然要供养培福啊。培福这种事情,怎么能等?”
后来,宗本禅师因年纪老迈,于是请辞归老林下,皇帝为他下了一道诏书,说任他云游天下各州郡,不能勉强他住持某处寺院。
这一天,他击鼓辞别大众,说了一首偈子:“本是无家客,那堪任意游?顺风加橹棹,船子下杨州。”
在他离开的时候,王公贵胄们纷纷前来相送,在临别依依之际,禅师对他们说了一句话:“岁月不可把玩,老病不与人期。唯勤修勿怠,是真相为。”
大意是说:岁月匆匆,不堪把玩就飞逝而去了;老和病,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个先来。只有精勤用功不懈怠,才是正道啊。大家好自珍重。
晚年时,他来到了苏州的灵岩山安住,嗣法弟子有一百多人。他圆寂后,肉身不坏,全身归于塔内。
后人感慨说:禅师名满天下,正是应了他当初所说的“希声遍大千”之语。